務川甕溪橋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坪鎮(zhèn)甕溪,是一座極具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筑藝術魅力的單拱石橋。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介紹:
【基本概況】
規(guī)模尺寸:該橋寬約2米,長約15米,高約30余米,跨兩山巖壁之間,深溪之上,從山頂到溪底深約100米,北山(電廠)下到橋頭要轉五個拐,一路石梯,寬12米不等,過橋后需再轉四拐上到山頂。
周邊環(huán)境:溪溝兩岸怪石嶙峋,水竹荊蔓叢生,橋下水湍濤濤,回聲震耳,周邊風景極其優(yōu)美。
【歷史淵源】
建造背景:明萬歷14年至16年(15861588年)間,陜西水銀商陳均仁與仡佬人做水銀生意,“自備己財、鳩工命匠”修建了此橋。
建造過程:陳均仁夫婦率弟陳君義夫婦及子侄捐銀買民地,請工匠,從龍井坡至碓窩壩修起,到牙弩溪、黃茅井,修道路,架石橋,歷時三年,最終“橋成路就,便益行人”。
文物保護:因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,1985年,貴州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【文化意義】
仡佬文化的見證:務川是仡佬之源,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發(fā)現和運用丹砂的民族,也是最早攻取水銀冶煉技術的民族,堪稱化學先驅。甕溪橋所在的務川大坪鎮(zhèn),有著豐富的仡佬文化遺跡和傳統,如大坪朱砂采冶遺址、龍?zhí)敦罾凶迕褡宕宓龋Y溪橋作為重要的交通紐帶,見證了仡佬族的發(fā)展與變遷,也承載著仡佬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。
商貿交流的紐帶:在古代,務川因丹砂開采和水銀冶煉而繁榮,吸引了眾多外地商人前來交易。甕溪橋的修建,為當時的商貿往來提供了便利,促進了地區(qū)間的經濟交流和文化融合,對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(fā)展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【建筑風格】
務川甕溪橋在建筑風格上主要有以下特點:
單拱石橋結構:務川甕溪橋采用單拱石橋的建筑形式,這種結構不僅使橋梁具有較高的穩(wěn)定性,能夠承受較大的重量,而且造型簡潔大方,線條流暢,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(huán)境相得益彰,展現出古樸、典雅的美感。
因地制宜的設計:該橋建于兩山巖壁之間,深溪之上,建造者充分考慮了周邊的地形地貌,巧妙地利用了兩岸的巖石山體作為橋臺基礎,使橋梁與自然地形緊密結合,仿佛是從山間自然生長出來一般,毫無違和感,體現了古代工匠因勢利導、順應自然的建筑智慧。
比例協調:橋身寬約2米,長約15米,高約30余米,從山頂到溪底深約100米,整體比例協調,給人一種和諧、穩(wěn)定的視覺感受。其高度和跨度的設計,既保證了橋梁的實用性,能夠滿足行人與小型交通工具的通行需求,又使橋梁在視覺上顯得雄偉壯觀,成為當地自然景觀中的一個重要點綴。
石材的運用:整座橋梁主要由石材建造而成,石材的質地堅硬,色澤古樸,經過歲月的洗禮,更顯滄桑韻味。工匠們對石材的加工和拼接技藝精湛,石塊之間嚴絲合縫,使得橋梁結構堅固耐用,歷經四百余年風雨仍完好無損,體現了古代建筑技藝的高超水平。
細節(jié)處理精致:在橋梁的建造過程中,注重細節(jié)處理。例如,在拱券的設計上,可能采用了精確的數學計算和力學原理,使拱券的弧度和厚度恰到好處,既能保證結構的穩(wěn)固性,又能呈現出優(yōu)美的曲線;在橋面和欄桿的處理上,也體現了一定的裝飾性,可能經過了精細的打磨和雕刻,使橋梁在具備實用功能的同時,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,盡管歷經風雨,這些細節(jié)之處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當年建造者的匠心獨運。
【建造者】
務川甕溪橋的建造者是陜西水銀商陳均仁及其弟陳君義等。
人物背景:陳均仁來自陜西西安府興平縣,在當時,務川因丹砂、水銀資源豐富,吸引了眾多外地商人前來。陳均仁便是其中之一,他在此地經營丹砂、水銀生意。
建造緣由:陳均仁在務川做水銀生意期間,往來于當地的山路之間,深感交通不便,于是決定捐資修建甕溪橋,以改善交通狀況,方便行人與貨物的通行。
建造過程:陳均仁夫婦率弟陳君義夫婦及子侄捐銀買民地,請工匠,從龍井坡至碓窩壩修起,到牙弩溪、黃茅井,修道路,架石橋,歷時三年,最終“橋成路就,便益行人”。
【報道】
在那荊棘叢生,長有很多蘆葦處,有一橫跨溝谷的單拱石結構的古橋,名“甕溪橋”,橋寬約2米,長約15米,高約30余米。建于明萬歷十四年至十六年(即公元1586年-1588年),迄今已有410余年的歷史了,1985年省人民政府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這橋雖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雨滄桑,但至今仍保存完好。石碑記載,這橋是陜西西安府興平縣來這里經營丹砂、水銀的銀商陳君仁、陳君義兄弟捐資所建。說明到明代時期,這里的丹砂、水銀遠銷省外。
有詩云:“龍?zhí)侗萄ど,橫橋古道走天涯;漢墓見證溫泉暖,天佑忠烈仡佬魂!必罾凶迨鞘澜缟献钤绨l(fā)現和運用丹砂的民族,是世界上最早攻取水銀冶煉技術的民族,是化學先驅,當之無愧。龍?zhí)哆@個煉丹中心,務川丹砂文化的發(fā)展,這座橋也是最好的見證。
在這里,丹砂的發(fā)現和運用大約是在新石器時代。(傳說有個叫巫信的人和幾個人在一起打獵時,追殺一頭野獸,猛獸反撲過來,巫信在逃跑中摔在一紅水坑里滿臉染紅了,爬起來后,那猛獸見巫信后競慌不擇路地調頭逃跑摔下懸?guī)r死了。巫信等人就從這件事悟出了那紅東西的作用,這東西就是朱砂。于是將其帶回家中,每次打獵都帶去,一見野獸就用那紅東西將臉抹紅恐嚇野獸很是湊效。最后發(fā)展到與人爭斗也抹紅往往都能取勝,還說朱砂能穿山透地、旺接龍脈、驅蟲鎮(zhèn)邪。于是,后來富貴人家的紅墻朱門、皇帝御批、點美人痣、埋人等都大量運用此物,逐步這種東西就成為了寶貝、神物,走進了上層社會。
據《太戊仁錄》載,早在3700多年前就有仡佬先民濮人向商湯王獻丹砂,向太戊王獻水銀,濮人拉貢向周成王獻丹砂,被封為寶王的記載。并在現在的龍?zhí)洞逍藿藢毻醺▽毻醺z址尚存)。供寶王指揮濮人開山采砂、冶煉交易的指揮中心。寶王成為礦業(yè)始祖、財神的象征,F在到處建有寶王廟,成為開礦之人求財、保平安的保護神。到秦漢時期就更是繁華了。來這里求長生不老煉丹的和貿易丹砂、水銀的人不計其數了。大量的漢墓群和出土的文物都是鐵的證據。到唐宋時期,仡佬先民已發(fā)展到萬山一帶尋礦采砂,常在湖南辰洲集散,稱朱砂為辰砂又由此而得名)2000年科考秦始皇墓里有100多噸水銀。根據其它地方生產水銀的歷史來判斷也只能從這個地方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