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遵義眾多小吃中,名字最具有詩意的要算“戀愛豆腐”了。相傳很久以前,因為遵義娛樂不發(fā)達,青年男女晚上談情說愛沒地方可去,于是就一起坐在路邊的豆腐攤吃這種用鋸木灰烤出來的豆腐。因此得名“戀愛豆腐”。
遵義戀愛豆腐果(資料圖)
“戀愛豆腐”遍及遵義大街小巷,在老城的街道或者外環(huán)路均可以看到。
豆腐先經(jīng)堿水洗泡發(fā)酵,然后切成長方形小塊,用無味的柏木鋸面作燃料,烤至兩面發(fā)黃,食用時用薄竹片將豆腐當腰剖開,添進由胡辣椒、生姜米、點蔥、蒜泥、醬油、醋、味精,折耳根等調(diào)制而成的佐料,趁熱吃下,咸辣爽滑、滿口噴香。
雖然貴陽也有豆腐果,但味道卻與遵義有所不同,據(jù)觀察這里烤豆腐果所用的燃料有點奇怪:鋸木面是放在鉆滿圓孔的鋼板下,沒有明火,但是有煙,就是這個煙把豆腐熏熟,熏制時間久些就是外面焦焦的,里面的豆腐全變成湯狀,而不會把它烤干。而味道不同的另一原因則是蘸水做法上不同,據(jù)悉,原來遵義的蘸水里加入了米湯,這樣能使豆腐果更融入辣椒,質(zhì)感粘稠、味道香辣。
“戀愛豆腐”它之所以有這樣一個雅號,是因為它的流行與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的一個浪漫故事有關(guān)。
1939年,我國北部、東部、中部的大片國土已淪喪日本侵略軍鐵蹄之下,為進一步擴大侵略,日軍還對西南大后方進行空襲。當時,貴陽也是他們襲擊的重要目標。貴陽自被空襲后,警報頻繁,有時一天幾次。市郊東山、彭家橋一帶是人們躲避空襲的藏身之地。彭家橋附近有一對年近半百的張華豐夫婦,在菜地里搭了數(shù)間茅屋,作為制造“烤豆腐果”場地,在這里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別處設(shè)攤和沿街叫賣?找u開始后,這幾間茅屋成了避空襲的場所,人來人往,十分熱鬧。張華豐夫婦因為空襲也不上街做買賣,他們發(fā)現(xiàn)躲警報的人往往腹中饑餓,又無法回家就餐,就將這幾間作坊辟成店鋪,向躲警報的人出售烤豆腐果。由于烤豆腐果速度快,吃起來簡單,價格便宜,又能充饑,很快就打開了銷路。
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饞或充饑,吃完了便走。唯有一些熱戀中的青年男女,卻買一盤豆腐果,蘸著辣椒水,細嚼慢咽,談天說地,一坐就是半天。還有一些青年,也經(jīng)常在此相聚,逐漸談起戀愛來。他們似乎忘記了空中的威脅,把張家店鋪當成談情說愛的場所,顯得更加浪漫,一時成了街談巷議的佳話。久而久之,人們常說吃烤豆腐果為吃戀愛豆腐果,張氏夫婦干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為“戀愛豆腐果”。這一浪漫很快影響到全貴陽的青年人,他們紛紛前來品嘗。
抗戰(zhàn)結(jié)束后,吃戀愛豆腐果的人仍有增無減,他們雖然沒有過去那樣浪漫。但卻飽嘗了美味的小吃。以至于在今天的遵義,戀愛豆腐果仍是當?shù)孛〕,不僅深受當?shù)厝讼矏,而且還得到過往的外地人的青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