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位名稱: | 貴州豫章書院 |
學校官網: | 貴州豫章書院更新時間:2024/10/25 22:11:25 |
相近名稱: | 烏當豫章書院,貴州省豫章書院 |
網址URL: | 貴州豫章書院 |
辦公地址: | 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(qū)羊昌鎮(zhèn)新田村居 (郵編:550018) |
電話傳真: | 0851-86456160、0851-86110300 |
電子郵箱: | [ 暫無貴州豫章書院的電子郵箱地址 ] |
服務QQ: | [ 暫無貴州豫章書院的QQ號碼 ] |
網站備案: | 黔ICP備09004184號 |
相關簡介: | 豫章書院源于江西豫章羅氏,漢惠帝時大農令羅珠奉守九江郡,郡人張交獻地,乃與灌侯筑新城,并在溝內手植豫章樹,豫章郡因此而得名。羅氏此后以豫章為堂號顯于天下,各地的豫章書院基本都由羅氏后人創(chuàng)建。 最早的豫章書院是由羅天發(fā)創(chuàng)于南唐升元二年(938),距今1000余年,后成為江西四大書院之首。南宋時理學大師羅從彥為書院的進一步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,“幸有豫章羅先生,受業(yè)龜山之門,獨得不傳之秘。故自有先生之學,一傳而為李延平,再傳而為朱晦庵,由是海濱鄒魯,于斯盛哉。ā吨乜_先生文集序》)”。元朝時由于理學作為治國安民之道,對書院采取了扶植與控制相結合政策,書院在此期間亦得到了一定的發(fā)展。明朝初年書院處于沉寂狀態(tài),至明嘉靖年間才又得以發(fā)展。 明萬歷七年(1579),江西巡撫凌云翼、潘季訓先后重修,改祀宋、元、明諸儒,稱“豫章二十四先生祠”即羅從彥(豫章)、陸九韶(梭山)、陸九齡(復齋)、陸九淵(象山)、李燔(文定)、黃灝(商伯)、張洽(元德)、吳澄(草廬)、吳與弼(康齋)、羅倫(一峰)、胡居仁(敬齋)、張元禎(東白)、歐陽德(南野)、鄒守益(東廊)、羅洪先(念庵)、魏良弼(水洲)、舒芬(梓溪)、羅欽順(整庵)、胡直(廬山)、羅汝芳(近溪)、王時槐(塘南)、鄧以贊(定宇)、李材(見羅)、鄧元錫(潛谷),他們都是江西省內的理學名家,蜚聲海內,象山先生陸九淵更是一代儒學巨擎。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)改名為“理學名賢祠”?滴跞荒辏1692)巡撫馬如龍重建,聘南昌進士熊飛渭為山長,選江西各府、州、縣、廳學之生員俊秀者入學。五十六年(1717)官方再次重建,而且布局有所不同,右為講堂,左為祠堂,面向全省選拔數(shù)百名學子讀書其中;第二年(1718),康熙皇帝御書“章水文淵”四字門額賜予書院,使書院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(fā)展時期。乾隆皇帝對書院亦較為重視,并對師長、士子兩方面作了嚴格規(guī)定,強調人品為上的原則:“凡書院之師長,必選經明行修,足為多士模范者,以禮聘請。負笈生徒,必擇鄉(xiāng)里秀異、沉潛學問者,肄業(yè)其中。其恃才放誕佻達不羈之士,不得濫入”,并明令仿效白鹿洞書院“立之規(guī)條,以檢束其身心”。在這種形式下,陳宏謀與郝碩兩位巡撫分別從院規(guī)與院舍兩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,奠定了書院進一步發(fā)展的基礎。道光(1821—1850)及同治(1862—1874)時期,豫章書院在規(guī)模與藏書量方面得到了繼續(xù)擴展。光緒(1875—1908)初,一度改為舉人書院,名曰“孝廉堂”,堂稱“孝廉書院”,并立有《孝廉書院碑記》。由于清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位皇帝的重視,豫章書院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型書院之一,也是全國23個省級書院之一。 豫章書院后隨羅氏家族文化名人的致力推廣,很快在全國發(fā)展,形成以江西豫章書院、黔東豫章書院、廣東豫章書院、福建豫章書院等全國性的羅氏宗祠書院體系。但今天,這四大書院均已名存實亡,黔東“豫章書院”便是貴州豫章書院的前身。目前,全國“豫章書院”只貴州這一家。公元2002年黔東豫章書院遷到省會貴陽市烏當區(qū)羊昌鎮(zhèn)羊昌村,距市中心30余公里,占地30余畝,三面環(huán)山,綠水護繞,交通便捷,視眼開闊,是一個適合文化傳播的好地方。建院 8年以來,建筑面積10000余平米。設有孝廉堂、務本堂、文會堂、明德堂、春暉堂、豫章講堂、國學館、黔學研究中心、禪學研究中心、豫章槐市、鎖水閣、國學體驗基地、新田村居產業(yè)中心等;內容含有貴州鄉(xiāng)賢、二十四孝廉、歷代中國文武狀元、歷代中國賢母教子故事、生命之源、傳統(tǒng)文化鄉(xiāng)村建設等文化展示。 書院宗旨是:為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鄉(xiāng)村建設、國學教育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,推廣國學教育,舉辦學術講座與講演,促進省內外學校交流與合作。全面整理當?shù)孛耖g文化資料,包括民族、民俗及日常生產生活方式等,向外界積極傳播貴州本土優(yōu)秀民間民俗文化瑰寶,F(xiàn)有導師十位,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,碩士生導師2人,研究員2人,一級作家1人,中學高級教師1人。研究范圍涉及陽明學、魏晉玄學、訓詁學、漢魏六朝文學、古典詩學及山水文化、貴州本土歷史文化、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鄉(xiāng)村建設等。是貴州最早提出“黔學”概念并著手黔文化研究的民間機構。 |